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京东承兴事件的原罪到底是谁?

  • 时间:2019-09-16 15:33来源:大新闻 作者:admin 点击:
  • 京东承兴事件曝光后,关于电商刷单的现象再次引发讨论。 本来,电商刷单可能也只是想要增加一下业务量,虚增GMV让数据好看些,借此抬高股价。但是承兴事件的引爆,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电商刷单背后的恶劣结果,可能不仅于美化数据,也可能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
  • 京东承兴事件曝光后,关于电商刷单的现象再次引发讨论。

    本来,电商刷单可能也只是想要增加一下业务量,虚增GMV让数据好看些,借此抬高股价。但是承兴事件的引爆,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电商刷单背后的恶劣结果,可能不仅于美化数据,也可能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极大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牵连了很多无辜投资人。

    电商平台频频刷单

    规模大的吓人

    为了让GMV看起来美好,刷单已经成为国内各大电商的潜规则。

    对于像是京东这样14年从未盈利过的自营电商平台,与其他平台商家不太一样,就更是意义非同寻常。如果没有GMV的支撑,它的市值根本大概率不可能最高峰达到500亿美元。

    GMV对京东这类自营电商平台及其不断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它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带来了希望,投资人和股东都希望GMV在未来能转化为相关利润,以证明其市值是合理的。

    根据APS资本的报告显示,2015年4月《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京东的文章,解释了京东的刷单现象。文章称,京东员工表示,有能力的店铺可以刷价值百万的人民币订单。平均每个店铺可以完成价值人民币50万元的刷单。

    而据《京华时报》报道,京东一名员工曾经表示希望自己能参与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刷单安排。

    在很多电商从业人员眼里,刷单已经成为比较正常的现场,他们不觉得这里面会有什么问题,也不觉得刷单有什么不对。

    当然,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增加了几个数字而已。

    但是,这背后的影响面之大,却是惊人。

    近60%的刷单和虚假贸易

    让中国企业颜面尽失

    电商平台的刷单力度到底有多大?

    可能会大到你完全无法想象。

    作为JD电商平台合作伙伴的华为荣耀总裁的赵明2018年个人相关微博,直指其在618期间,平台商家上至小米,下至小电商皆在刷单。同年,涉案金额达3.2亿元的全国最大刷单案,其中,主要为京东商家提供刷单服务的金华吉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组织虚假交易,给予罚款200万元的处罚,该案系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后,全国查处组织刷单涉案金额最高、罚没款最高的案件。

    一份2017年的内部调查文章中显示,多位记者和学者都曾尝试揭开大型电商平台天量刷单真相。

    中改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匡贤明分析称,JD披露的618数据,对比京东近期财报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1199亿的销售数字存在明显的反常之处。按照财报相关数据的审计结果和既往增长比例进行数据推导,如果京东618期间披露的1199亿的下单金额不是虚假数字,京东2017Q2的增速环比大跌,且出现在京东传统销售淡季向销售旺季交替时;而如果JD经营一切正常,618的实际交易额则应在536亿左右,仅为目前公布数字的44%左右,(JD)水份或高达近60%。”

    如匡贤明所长分析无误,高达近60%的刷单是该大型电商平台的重磅利空,因电商行业虽普遍共识京东有刷单行为,但市场人士大多估计其刷单量在20%~30%之间;资本市场分析师,给出的最大容忍度,是刷单率30~40%;而近60%的刷单和虚假贸易,比例之高、胆子之大已经超越了一般正常人可以容忍的限度。

    但是,很多海外调研和投资机构,都已经对这些电商平台的财报进行了详尽分析,看出了问题所在,这也可能是导致京东的市值2018年年底从500亿美金跌到了300亿美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很奇怪的是,作为中概股领头羊之一的公司,在中概股饱受质疑的当下,创始人刘强东却光明正大的说公司做了“财务处理”,还对此表示无所谓。

    京东承兴事件的原罪到底是谁?

    GMV行不通

    就要想想其他办法

    APS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在一份报告中明确的表示,GMV是一个不可靠的指标,因为它在整个中国电子商务领域被夸大了。

    对于阿里巴巴这种平台电商来说,刷单大部分是平台上的店铺各自行为,可能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且阿里这些平台一直是盈利的。

    但是,对于类似京东这样的自营电商来说, 14年尚未盈利,在大家都知道无法再依靠GMV支撑股价的时候,如何才能突然事件开始盈利呢?

    了解了这些,可能就大致知道了此次承兴京东事件为何会发生。

    当GMV数据已经大到说出来别人都不相信的时候,就只能依靠利润了!

    但是,让一个一直亏损的公司突然盈利,难上加难。

    所以承兴出现了。

    而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像是承兴这样的公司与自营电商配合,目前已经知道的刷单手段大概为:

    承兴国际关联方企业A以低于成本价格向大型电商平台供货(如成本为100元,供货价格为98元)

    承兴国际关联方企业B以高价向大型电商平台购买货品(购货价格102元)

    大型电商平台通过操控上下游供应链企业,虚增天量贸易额,不当获利4元,这就是它的利润来源了!

    大型电商平台通过操控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构建虚假贸易,虚增102元的GMV,并通过高比例虚假的GMV,拉抬其股价

    承兴国际相关企业,获得虚假贸易流(资金流和发票流),并在大型电商平台相关业务人员配合和默许下,将相应的贸易额向金融机构进行供应链融资。再把相关业务与现金流装入上市公司,在股价拉升中获利。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大型电商平台瞬间被拉高,而承兴的交易额也瞬间被拉高,股价也上来了!双赢的局面,皆大欢喜!但是,这就像是庞氏骗局一样,大家都赚钱了!那总要有亏钱的吧?这笔钱谁来承担?

    所以,聪明的承兴,拿着那些虚假的发票,协同这些电商核心企业,开始了融资之路。

    诺亚财富、湘财证券、云南信托、法尔胜、恒天财富……这些金融机构及其客户都成了被诈骗的韭菜,100亿的窟窿,被诺亚财富给捅了出来。

    这场精心的骗局设计的如此精妙,背后估计也不乏高人指路。

    刷单带来的后续影响极为恶劣

    其实,在整个事件中,如果京东和承兴仅仅是自己折腾一下,也就是股价会显得有些不真实。但是,“作假”的影响在于外界不明真相的人,会真的以为它们的数据如此亮丽。

    所以承兴拿着这些应收账款的发票去外面融资的时候,外面的人却很难分清楚真假。而面对如此巨大金额的交易和票据,如果说京东说的“完全不知情”,那基本应该是没可能的。

    也有小道消息说,类似京东这样的自营电商平台有关部门辞职人员会专门成立公司,来帮助公司实现刷单、刷利润率。

    我们不知道这些刷单的体量具体有多大,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引发了100多亿的理财产品暴雷。诺亚财富、湘财证券、云南信托等金融机构,难道都是没有风控的吗?显然不可能。

    如果不是诺亚把这个骗局捅破,承兴的骗局远远不会止于100个亿。相信这个雪球只会越滚越大,后果难以想象。

    多少投资人受到牵连,就不知道了。我们看到的是100亿的暴雷产品,看不到的,是类似承兴这样借助京东这种自营电商刷单来钻空子的其他公司可能不再少数。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面对这样疯狂地刷单行为,那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中小企业,在这种虚假的贸易环境中,不可能有利可图,显然会被淘汰。这会极大的危害目前现存的实体经济,守规矩的企业,在这种环境下要么选择同流合污,要么就无法存活。

    而作为大型电商平台,本应率先走出来,带领其他电商平台良性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企业的伟大形象,但是,很多电商却没有选择这样做。

    转载地址:http://www.danews.cc/plus/view.php?aid=20393

推荐内容